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对外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4%,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6%,反映数实融合持续深化。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和推广应用,带动科研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6%和11.4%。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我国科技集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崭露头角,彰显出科技强国的决心和实力。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到“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一项项大国工程成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开辟出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高铁列车、北斗导航、大飞机等取得重大成果,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亮丽名片。今年1月,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着眼未来,要持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打造国家科技先导力量,重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不断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持续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新空间。 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推动高标准高水平开放创新制度建设是我国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被沙特阿美公司旗舰数据中心引入,嫦娥六号搭载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等国际载荷,英国沃克雷克公司获得中国远东电池技术授权生产电池……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花在五洲四海结出硕果。实践证明,中国的科技创新并非独善其身,而是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机遇,推动实现成果共享、生态共建、发展共赢。着眼未来,要坚持以全球化的视野加强自主创新,鼓励国有企业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推动中国标准、模式“走出去”,同时,用好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与世界各国共同促进产业链升级完善,为全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新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据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发布的第七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显示,中国大陆有10687名科学家入选,占总人数的4.92%。今年开年来,DeepSeek、人形机器人、《哪吒之魔童闹海》展示了中国创新的爆发力,这些现象级创新,看似横空出世的创新,背后离不开生态培育、政策助力,更离不开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日拱一卒、日积月累、同频共振的潜心奋斗。敢于追梦圆梦,是新时代鲜明的底色和亿万国人的精神风貌。着眼未来,要加大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才和团队的表彰和宣传,提升全社会对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可,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帮助快速成长,进而增强广大科技人才的事业心、成就感和荣誉感。